买青年艺术家的画:低价而不低端
汇展+互联网=规模市场
俗话说“物以稀为贵”,而当艺术品以批量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,它所具有的独特性
价值,或许将难以实现;而当艺术品价格与市场的规模经营挂钩时,与其他商品一样,价位就决定
了消费人群。
最近一段时间,百人以上规模的青年艺术家推广项目仅在北京就有三个:“HIHEY中国未来—
—新兴艺术家计划”、“中国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”(CYAP)、“青年艺术100”。伴随着强大
的媒体攻势和声势浩大的“青年艺术展”,以强大资金为依托的商业艺术机构往往希冀以规模经
营、“短平快”的营销模式在艺术品投资热潮中赚到“快钱”。一时间,青年艺术家也像集体过
节一般,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搭上了飞驰的“商业列车”。
艺术商业机构以集中“汇展”的模式抢占艺术中、低端市场,相对于传统画廊业“小而精”
的展览,“汇展”模式在展示作品方面具有量大、集中、流动性高的特点。
然而,艺术品毕竟是超越生活必需品、普通消费品之上的精神产品,如此大量的中低端艺术
品涌现市场,是否会带来供大于求的局面?
艺术市场专家彭中天认为,任何市场都有高、中、低三端。艺术品大众消费市场的引导,重
点应该放在中产阶层身上。“中产阶层素质比较高,经济基础比较好,对文化有需求。”他说,
“如果没有能够满足这部分人群的文化消费产品,他们的这部分资金就是闲置的。”他认为,艺
术如何为中产阶层服务应当是一个课题。
低价≠低端
尽管,艺术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不能与消费品同日而语,但这并不等于购买艺术品不存在
纯消费心态。记者在市场调查中发现,实际上对于大部分买家来说,购买艺术品首先是凭个人喜
好,而对于未来保值、升值的空间有多大,往往只是消费过程中综合考虑的因素之一,而且并不
一定是决定因素。
“青年艺术100项目”负责人之一彭玮告诉记者,自去年以来,他们的客户群中,不断地有演
艺明星、金融界人士加入。“这些购买人群中90%以上是纯粹因为喜欢而消费。很多是看到了喜欢
的作品才买,其次才会希望升值。”她说。
她把客户分成几类:一类是有“闲钱”购买艺术品;另一类并不能随便拿出几万块钱闲钱买艺
术品,但是放弃了购买其他消费品,因为喜爱转而购买艺术品。“总之是在物质上有保障,想要
在精神上有追求的人。还有些已经是成名的艺术家,体谅到年轻艺术家的艰难,帮助、赞助年轻
人,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支持年轻人。”她说道。
据了解,在今年的“青年艺术100”参展作品中,价格在5万元以下的作品占63.5%。而这一价
格区间的艺术品的售出比例达到了76.8%。
在艺术市场专家彭中天看来,艺术品与其他商品一样,也可分为高、中、低三档。他认为,
“艺术为大众服务”,这句名言在今天具有市场意义。“艺术和艺术品不是等同的概念。如果是
艺术,那是艺术界的事情;如果是艺术品,那是商品属性的东西,就一定要面向大众。”彭中天说。
近些年在众多艺术机构和资本的推动之下,艺术品投资开始从高端逐渐转移到了中、低端。
“艺术品不再是只有少数人把玩的对象”,成为这一市场的新口号。
然而,在艺术品经纪人李苏桥看来,艺术品价格的高与低是个相对概念。他认为,市场上售
价3到5万的艺术品,相对于毕业两三年的年轻艺术家,并不属于低价范畴。他向记者举例:“假
如一个艺术家一年的创作量在20件左右,并且他作品的质量和它本身的艺术性和受众的迎合度还
可以的情况下,如果一年之中60%的作品卖掉了,大概就有15件作品,如果3万一件就有45万。假
如说艺术家能够坚持自己的价格,按照一般的分成比例,就能得到22.5万。这也就意味着,一个
毕业两三年的年轻人,一年有20万的收入。”
另一方面,他认为,买家如果以消费心态购买一件艺术品,那么他所投入的资金应该只占年
收入的1%。“也就是说,如果一件作品3万的话,年收入300万收入的人才能买一件作品。”他
说,“当然,如果要求一个人用收入的10%去买艺术品,进行健康的资产配置,这对富裕人群可
以,对普通大众比较困难,大众应该是1%。”
因此,李苏桥认为,艺术品进入消费品领域而被普通大众接受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。
坚持+等待=成长
在市场经济社会,青年艺术家在成长期更加依赖于市场的扶持。市场一方面在客观上为青年
艺术家提供了机遇和进一步价值挖掘的可能;另一方面,也常常让缺少经验的年轻人无所适从。
对此,近期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对于目前大量出现的青年艺术展、青年艺术推广项目提出质
疑,认为这样做是过度消耗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资源;同时,目前的艺术市场容量相对于艺术家的创
作总量来说,仍然规模尚小。
“青年艺术家本身是弱势群体。有这样一波力量关注青年艺术家是件好事。”身为“青年艺
术100项目”策展人之一的彭玮告诉记者。
“对于青年艺术家的潜力发掘,学术和商业应该各有侧重。”彭玮说,“学术机构就应该做
学术方面的事情。商业机构做商业的事也无可厚非。大家都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