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看艺术圈的青年热
2012年,是艺术市场低迷年,也是青年艺术家群体出场年:从CYAP“引爆”展、“青年一百”、“未来展”,再到尤伦斯的“ON\OFF”展,此起彼伏。而参与展览的艺术家少则几十人,多则数百人,一时间青年艺术家也成为了人们热烈讨论的对象。
按照当下的情况看,我们一般将出生于上世纪70、80或者90后的艺术家称为青年艺术家。他们的普遍特征是:市场价格不高也不低,创作能力有缺陷、但值得期待。并且这些艺术家大多出生于文革后,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,在文化上受到中西双重影响。他们的作品面貌不仅与上一代艺术家有着明显地差别,就是互相之间也是千差万别、各有不同。这与1990年代,中国当代艺术群体出场的现象已经极为不同,是当下个体时代来临的特征。
而在市场的表现上,虽然青年艺术家中部分个体,如贾蔼力、仇晓飞、魏云飞、周午生、徐光聚、李蒸蒸、董鹤、周松、李传真、李文涛、薛广陈等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同,但大多数青年艺术家的市场影响力还不够。以至于,虽然他们作品的价格大都因为2005年到2007年飞速提升而提高,但实际销售却不乐观。
2012年出现的青年艺术热,明显是市场推动结果。那么这是否真的代表这波青年艺术家们的市场时代到来了呢?显然这并不好下结论。因为从操作手法上看,这波青年热,与几年前,“卡通”或者“青春残酷”青年艺术家的推出并无太大差别。而在学术角度看,却不如从前。我们知道,无论是“政治波普”、“玩世现实”还是新世纪初期崛起的当代艺术流派,他们大多有系统性的学术归纳。但去年发生的青年热,似乎更多纯粹是根据年龄来划分的。没有学术铺垫的市场价值,令人感到担忧。
更为重要的是时代的背景的变化。在1990年代以及新世纪初期,中国处于急速上升的时期,经济、文化各方面都呈现较快地增长。但到了当下,这种增长已经开始明显减速。并且物价、生活成本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,国外对中国的投资也大幅减少。青年艺术家的市场热,想要持续只能更多依赖国内。可是中国复杂的国情,使得富人们尤其是中产阶层,时常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,他们更愿意把财富运用于投资或者更具保值价值的领域。这些都为青年艺术家市场的发展埋下了阴影。
当然,只要中国的整体经济不出现大波折,未来的主角必定是这些青年艺术家们。但在当下,这样的“热”似乎是值得怀疑的。它或许是因为老一代艺术家已经价格太高的原因,又或许是资本需要新的出口。所以,判断它需要把它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来观察。而对待这个现象,无论是艺术家、媒体人、还是投资人,也应当保持冷静。
|